<<中国建设报>>报道集团公司质量管理成功经验
时间: 2003-09-30
浏览量: 1171

    
最近, <<中国建设报>>报道了集团公司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全文如下:
“山东路桥”跨越山川跨越江河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解析
 
                            通讯员马世金  本报记者刘   
 
    到过山东的人,都会对齐鲁大地上绵延不绝、四通八达、宽阔平展的道路留下深刻印象
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山东省高速公路完成了从0公里到2000公里的跨越。2002年8月,山东
又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省会济南与各市地高速公路贯通。快速而通达的公路成为“大而强、富而
美”的新山东起飞的跑道。
    说到路,自然要提到山东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在山
东省境内建成的以济青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山东段、京沪高速公路山东段、济南黄河第二
大桥、利津黄河大桥、滨州黄河大桥为代表的交通重点工程,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留下了他
们的足迹;他们同时参加了江苏省沪宁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上海莘奉金高速公路、浙江
省同三线以及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天津、内蒙古、西藏等省市自治区高速公路建设。他
们参建的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达到95%以上。两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两获国家优质
工程银质奖,四次入选《中国企业新纪录》。2000年底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高速
公路突破2000公里先进单位”,2001年底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公路质量建设优秀施工单位”。
2000年6月,成为建设部审批的首批14家全国公路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之一。一串串数据
彰显着他们的业绩,一项项荣誉述说着他们的辉煌。伴随着一条条路一座座桥的贯通和崛起,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也将自己锻造成筑路造桥行业一块含金量很高的“山东路桥”品牌。
    荣誉和品牌背后蕴藏着他们对工程质量无止境的追求,他们总结出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
“山东路桥”质量管理制度和做法,成为他们在工程建设中制胜的法宝。
 
    科技做先导  攻关不怕艰不畏难
    
    近年来,公司接手了一批以京福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利津黄河大桥、滨州黄河大
桥等为代表的重点难点工程。也正是这批工程成为公司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推广应用新设备、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突破口,并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
    1998年在南京长江二桥施工中采用的单壁钢吊箱围堰,成为国内应用成功的几何尺寸最
大、吃水最深的大型桥梁施工设备,获山东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中国企业新纪录
》;1999年在黄河上首例BOT建设项目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建设中,细化施工工艺,优质完成56
115米桩基,并入选《中国企业新纪录》;2000年10月,投资32亿元的南京长江二桥施工进
入最后攻坚阶段。在钢桥面铺装中,公司在国内首次成功引进美国环氧沥青砼铺装技术,使钢
桥面铺装这一世界工程技术难题取得重大突破,公司也因此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南京长
江二桥建设有功单位”。
    2001年公司承担的“桥背涵侧填筑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综合研究”课题及自行研制的JQ16
0-50架桥机,不仅填补了山东省空白,而且在国内同类课题和产品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桥梁伸
缩缝、路面平整度、南京长江二桥挂篮施工主桥合龙精度以及利津黄河大桥索塔爬模、主桥挂
篮施工都保持或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
 
    建立激励机制  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建设优质交通工程必须依托科技进步,加强科技攻关,始终保持施工技术的领先水
平。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公司不断总结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
效的经验和做法。
    1998年开始,山东省抓住机遇,连续打响了交通建设“三大战役”:即1998年第一个
150战役”,1999年第二个“150战役”,2000年第三个加快公路建设战役,三年共投资公路
建设434亿元。
    在“三大战役”中,公司领导层一直将工程质量看作交通工程建设的生命,把科技攻关
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把不断解决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新问题,当成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集团建立健全了包括集团在内的各级行政、技术负责人科技进步领导机制及奖惩竞争激励机制
,同时在科技项目立项、实施、检查、总结每个阶段,逐步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资金到
位、责任明确、形成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的良好运行体系。
    各项目经理部通过举办项目经理培训班、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工程质量现场会,相互
学习、交流、观摩科技攻关和创新的经验,不断增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科技意
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就是质量”观念。在济南黄河二桥、利津黄河大桥
、京福高速公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各项目经理部提出了“科技攻关,建优质工
程”口号,广泛开展群众性QC攻关小组活动,营造出全员关心科技、重视工程质量的良好氛围
 
    瞄准重点工程,破解交通工程难题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之本。近几年来,公司对职工队伍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调
整,接收了800多名大中专学生,以提高队伍的科技和文化水平。同时,对新分配来的大中专
生、临时招聘人员和技术缺乏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
力,现在工人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8:2变为5:7,职工队伍素质结构大为改善
,为科技攻关打下了基础。
    公司以国家、省重点工程和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项目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设
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对取得科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不断破解工程难题,为科技创
新的突破创造条件。
    南京长江二桥全长1240米的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国内没有
施工经验可资借鉴。公司在大桥指挥部和美国专家的支持和配合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终于
攻克了这一世界级工程难题。负责施工现场指导的美国老专家Chuck Sein评价说,南京长江二
桥钢桥面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质量是我一生经历中最好的。在沪宁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山
东段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公司成立QC攻关小组,将从美国进口的均衡器安装在摊铺机上,使路
面平整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为了保持科技成果应用的连续性,2001年,公司将利津黄河大桥深基础桩科技成果,优
化运用于滨州黄河二桥施工中,提前优质完成了施工任务,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质保体系  质量、安全、进度协调发展
    
    2002年5月全长100公里的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绕城公路标准之高、规模之巨,
居全国省会城市绕城高速公路之首。在建设中,项目部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
。首先,着手建立起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技术、物资、质检、评比四大质量保证体系,并成立质
检科,设置质检工程师,各队设质检员,各作业队(面)和主要施工工序都安排技术负责人,质
量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同时,完善了质量检测手段,更新了检测仪器,物料性能检测、
现场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管理中他们六亲不认,“五不施工”和“四检制”雷打
不动。“五不施工”即施工桩橛桩号不清、无技术交底、无复测资料、无质检工程师签证、无
监理批复一律不得开工。而所谓“四检制”,即班组(工序)自检,交工互检,项目部控检和监
理检验,“四检”不合格不能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为真正把质量落到实处,做到人人抓质量,人人关心质量,在执行以往的奖罚措施基础
上,实行个人收入与质量挂钩。 环环讲质量,环环讲效益,一环扣一环。在任何一个人和岗
位,都将接受数十个甚至百余人的监督。
    采用BOT模式建设的利津黄河大桥,对质量安全有着超乎一般标准的严格要求。大桥公司
派专人负责质量监控,由施工单位选派既懂工程又懂现场的人担任专职质检员。在施工中,采
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的管理办法,在每一个分项工程施工中,除认真优化施
工方案外,在每一道工序之前,都要召开技术骨干会,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制定应急措施。一
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建设者牢牢把握住质量安全这个制高点,顺利完成了全国最深115米主桥
桩桩基和高达97.5米的主塔,大桥完工项目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94%,地下桩优良
品率更达到了100%,主塔经初步评估也达到了优良级。
    
    以贯标为契机  质量管理更上层楼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制定了四个步骤的贯标计划,确定了“质量第一,用户至
上,恪守合同,争创一流”的质量方针,并针对国际标准的每个要素进行了责任落实,1998年
11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运行五年来,公司的各项管理和全员的质量意识
得到大幅提升,公司的质量活动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实现了工程质量形
成全过程的有序控制,保证了质量方针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新的起点上,山东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将一如既往地追求质量管理
的至高境界。高科技高质量铸就的“山东路桥”,将继续跨越山川跨越江河。